nav emailalert searchbtn searchbox tablepage yinyongbenwen piczone journalimg journalInfo searchdiv qikanlogo popupnotification benqimuci xinwengonggao jingxuanzhuanti guokanliulan wangluoshoufa beiyinpaihang xiazaipaihang liulanpaihang caozuorukou wenbenneirong xiazaizhongxin lianjiezhongxin fangwenliangtongji papernavigation benqimucitupian wangluoshoufatupian beiyinpaihangtupian xiazaipaihangtupian liulanpaihangtupian xinwengonggaosimple xiazaizhongxinsimple lianjiezhongxinsimple jingxuanzhuantisimple

下载中心

网站访问量

总访问量: 57,025
2025年06期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基础与实践方略

丹珠昂奔;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石。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发展历程都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历史范畴。如何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视域下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成为具有重要意义的时代命题。马克思主义的民族思想开辟了中国各民族平等联合团结的新境界,奠定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基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巩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落地生根的阶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要尊重规律、滋养人心、脚踏实地、久久为功。深入分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挑战,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方略,需深刻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发展的内在规律,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大实际和多民族国情,持续拓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内涵,通过巩固基础、聚焦重点、破解难题,推动形成长效发展机制,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精神根基。

2025 年 06 期 v.16 ;
[下载次数: 184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49 ] HTML PDF 引用本文

影像修辞与认同叙事:纪实影像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呈现——基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系列纪录片《共同的符号》的研究

万忆;曾洁;

纪实影像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凭借其融合历史记录与艺术呈现的独特影像本体性,成为诠释与传播意识形态的关键媒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系列纪录片《共同的符号》运用影像修辞语法与认同叙事策略呈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罗兰·巴特等学者搭建的影像修辞学体系,看该片对特写、插入、并置、比喻等影像辞格的运用,通过聚焦民族物象之美、延伸民族历史叙事、表意民族多元一体、营造民族精神意蕴等路径深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呈现的修辞元素。基于保罗·利科的“叙事认同”理论,该片以微观叙述、写实叙事诗性表达、他者镜像投射、跨时空书写等策略,将个体经验与集体记忆相联结,编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影像修辞与认同叙事之间存在着一种互构机制,在有机配合下强化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识形态询唤。

2025 年 06 期 v.16 ;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百年中国共产党青年宣传工作历史经验与新时代青年政治引领研究”(No.21ZD085); 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化活态传承实践研究”(JC23209); 江西省基础教育研究课题“大美育观下影视美育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教学实践研究”(SZUGSZH20231240)阶段性成果
[下载次数: 162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38 ] HTML PDF 引用本文

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播的内在机理、价值意蕴与实践指向

吕君怡;李秀铎;李雨昊;

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推动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传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引擎。高科技、高质量、高效能的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播方式转型、传播内容优化、传播效果升级,具有稳固政治意识、激活身份意识、凝聚文化意识的重要价值。应当推动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播的具体实践,促进意识形态传播的虚实交融、民族集体记忆的数字形塑、中华文化符号的智媒建构,以政治、身份、文化领域的传播合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25 年 06 期 v.16 ; 国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专项“圈层化视域下大学生网络思想道德教育分众化实施机制研究”(24VSZ097)、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华文明精神标识的艺术呈现与传播研究”(23ZD02); 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2024年度媒介素养专项研究项目“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背景下公众媒介素养能力要求与提升策略研究”(2024ZGL01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下载次数: 277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21 ] HTML PDF 引用本文

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全育人”智慧新场景研究

吴桃;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教育数字化发展,就推进教育数智化、可及化、物联化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这一系列重要论述为高校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数字化“三全育人”学习应用场景,助力教育创新改革释放新增长极,提供了双向“人+机”认知性智能互动学习模式新场景,为科技多元、技术多向开辟了新赛道。在理论教学中,应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知识体系、话语体系的数字化表达,发挥AI在见物、见人、见精神上更加具象、生动、趣味的作用;在实践育人中,彰显“数”的智效,在学科建设上,凸显“合”的聚能,在课堂预判上,拓展“导”的引向,在课堂讲授上,创新“串”的集成,在教学评价上,提升“实”的成效,在宣传教育上,发挥“智”的矩阵。数字场景和智能体验成为高校践行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全育人”工作的新内容和新范式,实现了教育与数字的深度融合,推动了从单向技术工具到多元场景体验的跃迁,释放出全新的育人效能。

2025 年 06 期 v.16 ; 2022年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专项“新时代民族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大思政课’育人路径研究”(22JDSZK089); 西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全育人’数智化网络新图谱实践研究”(2025SZL04)阶段性成果
[下载次数: 193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29 ] HTML PDF 引用本文

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主体秩序

张良;马晓斐;

高校教师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关键力量,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和责任。当前学术界对育人主体尤其是教师主体的论述多停留在静态要素的描述,对其内部要素结构的动态阐释缺乏深入分析。基于此,从秩序理论出发,构建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主体秩序理论框架,在这一理论框架中,以主体秩序要素为基础,包括认知建构的育人主体维、情感生发的育人主体维、行为塑造的育人主体维;以主体秩序结构为核心,包括计划秩序、自发秩序、自然秩序;以主体秩序功能为优化目标,包括合目的性、合规律性、合主体性,最终指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理论框架的落实应进一步把握认知建构、情感生发与行为塑造的辩证关系,探索初级阶段、中级阶段、高级阶段层级递进的内在规律及系统推进计划秩序、自发秩序、自然秩序的一体化构建进程,为相关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支撑与路径指引。

2025 年 06 期 v.16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民族地区‘三科’教材使用质量监测体系研究”(BMA240195); 中央民族大学学术团队引领计划项目“文旅‘两创’与各民族‘三交’的互促机制研究”(2024QNYL20)阶段性成果
[下载次数: 248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20 ] HTML PDF 引用本文
本期统计数据 more>>
2025 05 04 03 02 01
2024 12 11 10 09 08 07 06 05 04 03 02 01
2023 12 11 10 09 08 07 06 05 04 03 02 01
2022 12 11 10 09 08 07 06 05 04 03 02 01
2021 12 11 10 09 08 07 06 05 04 03 02 01
2020 06 05 04 03 02 01
2019 06 05 04 03 02 01
2018 06 05 04 03 02 01
2017 06 05 04 03 02 01
2016 06 05 04 03 02 01
2015 06 05 04 03 02 01
2014 06 05 04 03 02 01
2013 06 05 04 03 02 01
2012 06 05 04 03 02 01
2011 06 05 04 03 02 01
2010 02 01

川藏茶马古道共生经济文化符号的现代活化策略

左川玉;刘毅;

川藏茶马古道依托于茶马互市实现跨区域资源互补,在经济互通过程中沿线各民族不断交往交流交融,多民族的语言、宗教、艺术、技术等历经千百年交流形成大量共生经济文化符号。这些符号不仅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载体,还是西南边疆治理和地缘战略的隐性支撑。学界对川藏茶马古道的研究主要围绕线路演变、历史价值与经济功能,而对川藏茶马古道上多民族交往中的共生经济文化的研究还很薄弱。本文选取川藏茶马古道沿线有代表性的共生经济文化符号,每项符号史料记载可考,现今保存完好,能够体现多民族共生的内涵。运用共生理论构建涵盖共生单元、共生界面、共生模式、共生环境的现代活化系统。研究认为,在现代活化实践过程中,可能存在共生单元间能量产出匮乏、共生模式能量分配失序、共生环境存在负向激励、共生界面内能量传递阻滞等诸多桎梏,因此,还需着力提升能量产出水平、优化能量分配、改良共生环境、畅通能量传导。

年 期 ;
[下载次数: 333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0 ] HTML PDF 引用本文

廉洁文化建设与文化认同协同推进的生成逻辑与实践路径——以四川民族地区为例

颜军;袁柏顺;

文化认同作为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是“五个认同”中最深层次的认同,对于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关键意义。分析发现,民族地区加强廉洁文化建设与坚定文化认同能相互促进:廉洁文化建设为坚定文化认同提供发展动力,坚定文化认同为廉洁文化建设打好思想根基。通过对四川民族地区长期生活的居民进行访谈发现,民族地区仍然存在“认识还不到位”“联系还不密切”“效果仍不明显”“机制尚未形成”等问题,文化认同与廉洁文化建设尚未形成合力。民族地区应重视协同推进廉洁文化建设与坚定文化认同,从6个方面着力:“更新观念:正确认识、把握二者密切联系”“把稳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凝聚力量:广泛凝聚各族群众主体力量”“提升能力:提升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水平”“依托发展: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把握核心: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年 期 ;
[下载次数: 1,387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0 ] HTML PDF 引用本文

当代凉山彝族集体舞蹈文化的再造及其社会意义

罗木散;马欣萌;

将集体舞蹈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进行研究,关注其产生和发展过程、舞蹈者的行为与观点、舞蹈场景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意涵等内容,有助于我们去理解那些简单重复的民间舞蹈动作何以在地方社会生活中被当地人反复展演并赋予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通过塑造彝族人“善舞”形象、编创优秀舞台作品和“发明传统”推广“达体舞”等方式,国家力量和地方社会共谋再造凉山彝族兼具地方性、仪式性、娱乐性、大众化的集体舞蹈文化。由此,集体舞蹈文化逐渐融入当代彝族人的日常生活,在突破传统身体禁忌的同时,构建出超越族群、等级、身份、性别的舞蹈圈。这一集体舞蹈文化的再造对凉山彝族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诸多影响,既有助于彝族人构建自我文化形象、表达身体自由观念、融入现代生活,也能通过频繁共舞来重塑集体活力和实现社会团结,并展现出他们对国家认同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和身体实践。

年 期 ;
[下载次数: 919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0 ] HTML PDF 引用本文

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

沈桂萍;沈春阳;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立足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指导,以“四个共同”中华民族历史观为视角,以各民族共同缔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中华文明为叙事主线,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维度揭示古往今来各民族及其先民交往交流交融,共同推动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从而构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论体系、学科话语体系和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学理体系。对于建构全体海内外中华儿女共有的历史文化记忆、凝聚全体海内外中华儿女共有精神家园认同,塑造当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自信、民族自信、文化自信,从而为中华各族儿女增强对伟大祖国认同、中华民族认同、中华文化认同、中国共产党认同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奠定了理论根基。

年 期 ;
[下载次数: 2,373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0 ] HTML PDF 引用本文

大小凉山低收入群体家庭关系及自我发展

郝彧;郑烨;

低收入群体家庭良性发展是增强区域社会韧性,保障社会安定团结和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条件。大小凉山本土民族在漫长历史中形成了一套特有的“地方性知识”体系和生存的文化逻辑。民族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家庭关系并决定其发展方向。本文选取大凉山美姑县合姑洛村和小凉山马边县的额洛村作为深度调查样本进行分析,根据低收入群体收入情况、劳动力和就业情况、生产经营情况、受教育情况,探讨生育观念、权力分配、代际关系、内生动力、健康状况等对家庭关系和家庭发展的影响,提出了兼顾经济理性和文化理性,转变扶助模式、提供差别化支持、建立激励相容的分配制度、建立帮扶智库、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强化人才支撑、拓宽就业渠道、推进移风易俗和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等对策建议,以期增强低收入家庭发展的主体性作用,实现自我激励、自我规划、自我管理、自我发展,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民族同步繁荣,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年 期 ;
[下载次数: 708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0 ] HTML PDF 引用本文
more>>

人类学仪式研究的理论学派述论

彭文斌;郭建勋;

仪式是作为学科的人类学界定自己的一大支柱,长期以来吸引了学人们广泛的兴趣。由于仪式文化现象的多维性与复杂性,学界对仪式的研究一直众说纷纭,神话-仪式学派、心理学派、结构-功能学派、现象学派、实践-表演学派等应运而生,从不同的角度对仪式进行阐释。本文根据近年来海内外的相关成果,对仪式研究的诸种学术取向作一简略梳理。

2010 年 02 期 v.1;No.2 ;
[下载次数: 5,829 ] [被引频次: 214 ] [阅读次数: 51 ] HTML PDF 引用本文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概念构成、内涵特质及铸牢举措

丹珠昂奔;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为社会稳定发展凝心聚力的重要举措,很有必要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概念构成与内涵特质进行深入剖析,进行采取相应的铸牢举措。在概念构成方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由"中华民族"、"意识"和"共同体"三个名词组合而成,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概念认识应当从这三个名词的概念上进行综合性把握。在内涵特质方面,"共同性"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属性,以对家园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发展共同体、价值共同体所形成的看法为指向。在工作举措方面,要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面向目标任务、抓住主线、深入研究和解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方法论问题。

2021 年 01 期 v.12 ;
[下载次数: 7,552 ] [被引频次: 148 ] [阅读次数: 62 ] HTML PDF 引用本文

人类学视野下的仪式分类

彭文斌;郭建勋;

作为人类学核心研究内容之一的仪式观念与实践,其分类纷繁多样,神圣/世俗是仪式分类的基本架构。不过在新近的人类学研究中,仪式的分类突破了传统的二分思维,越来越具有世俗与日常习俗的包容性。本文借助近年来人类学的相关研究,对仪式行为和近似仪式实践作一简略梳理。

2011 年 01 期 v.2;No.3 ;
[下载次数: 2,860 ] [被引频次: 120 ] [阅读次数: 119 ] HTML PDF 引用本文

教育视域下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赵心愚;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社会存在的反映。铸牢这一共同体意识,事关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在铸牢这一意识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发挥教育的作用,教育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之一。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应注意的内容主要为形势教育、基本国情教育与历史教育。发挥好教育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重要作用,需要明确谁负责、谁来抓和如何落实,也需要建立开展这一教育的制度及采取必要的措施。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应融入政治理论课,以课堂教育为主渠道,同时也需要多形式、多渠道展开。

2021 年 02 期 v.12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西藏地方志资料的整理与研究”(17ZDA159)阶段性成果
[下载次数: 5,642 ] [被引频次: 117 ] [阅读次数: 52 ] HTML PDF 引用本文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逻辑、现实基础和实践路径

张伦阳;王伟;

科学研判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客观现状,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民族工作的主线,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我国民族关系长远发展所制定的战略规划。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凝心聚力之效,意蕴是丰富而多维的:其理论逻辑在于,对历史的继承和发展是历史意蕴,"五个认同"是核心内容,服务"两个大局"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价值导向;其现实基础在于,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提供了物质基础,从"自在""自觉"到"自强"是其精神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提供了政治保障,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结构是其社会基础;最后,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共享繁荣发展的经济体、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其实践路径。

2021 年 01 期 v.12 ;
[下载次数: 17,572 ] [被引频次: 105 ] [阅读次数: 48 ] HTML PDF 引用本文
more>>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逻辑、现实基础和实践路径

张伦阳;王伟;

科学研判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客观现状,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民族工作的主线,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我国民族关系长远发展所制定的战略规划。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凝心聚力之效,意蕴是丰富而多维的:其理论逻辑在于,对历史的继承和发展是历史意蕴,"五个认同"是核心内容,服务"两个大局"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价值导向;其现实基础在于,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提供了物质基础,从"自在""自觉"到"自强"是其精神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提供了政治保障,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结构是其社会基础;最后,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共享繁荣发展的经济体、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其实践路径。

2021 年 01 期 v.12 ;
[下载次数: 17,572 ] [被引频次: 105 ] [阅读次数: 48 ] HTML PDF 引用本文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背景下的中华民族认同与民族主义的应对

彭福荣;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全国各族人民一条心投入疫情防控,进一步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再一次感受了中华民族灾难治理传统和独特制度优势,又一度激发了中华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再一次凝聚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上。但治理体系能力不完善、舆论宣教引导不充分、国际反应的心理预期和实际状况不对称,可能诱发民族主义情绪,必须防范其非理性化发展和表达。因此,在爱国主义旗帜下,深入有效地推进疫情防控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世界持久和平、繁荣发展的重要意义。

2020 年 01 期 v.11;No.57 ;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改土归流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历史文献整理与研究”(19ZDA182)的中期成果
[下载次数: 10,798 ] [被引频次: 35 ] [阅读次数: 43 ] HTML PDF 引用本文

文化认同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崔榕;赵智娜;

文化认同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中华文化认同是整合、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大力量。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的历程中,各民族文化认同得以萌发并日益浓厚,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的主线。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过程中,各民族共同守望和传承中华文化,中华文化认同得到了巩固和增强,并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思想基础、精神动力和整合机制。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应当紧紧围绕增强各民族中华文化认同来展开,促进各民族强化中华文化符号认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增强中华民族历史记忆,促进中华文化仪式的传承与创新,更好地发挥其社会团结的强大作用。

2021 年 08 期 v.12 ;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百年来湘西苗族乡村治理的历史及经验研究”(19AMZ007)阶段性成果
[下载次数: 8,208 ] [被引频次: 102 ] [阅读次数: 60 ] HTML PDF 引用本文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概念构成、内涵特质及铸牢举措

丹珠昂奔;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为社会稳定发展凝心聚力的重要举措,很有必要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概念构成与内涵特质进行深入剖析,进行采取相应的铸牢举措。在概念构成方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由"中华民族"、"意识"和"共同体"三个名词组合而成,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概念认识应当从这三个名词的概念上进行综合性把握。在内涵特质方面,"共同性"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属性,以对家园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发展共同体、价值共同体所形成的看法为指向。在工作举措方面,要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面向目标任务、抓住主线、深入研究和解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方法论问题。

2021 年 01 期 v.12 ;
[下载次数: 7,552 ] [被引频次: 148 ] [阅读次数: 62 ] HTML PDF 引用本文

少数民族歌谣体现的中华文化认同——以《歌谣》《广西特种部族歌谣集》为中心

魏清光;李跃平;

歌谣既是建构民族记忆的重要方式,也是承载民族记忆的重要载体。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少数民族歌谣的搜集整理工作把民间的口头文学整理为书面文学,发挥了赓续中华文脉、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本文以《歌谣》《广西特种部族歌谣集》为中心,梳理这一时期搜集整理的少数民族歌谣,发现各民族歌谣交往交流交融的基础是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交往交流交融有利于各民族歌谣对中华文化的接受、吸收,丰富自身文化内涵,不断交融发展。优美的民间传说、杰出的历史人物、引人入胜的文学名著、中华传统美德、开放包容的儒家思想等,为各族人民所喜爱、认同,并融入歌谣之中,成为多姿多彩的各民族共有共享的文化符号。这些共享的中华文化元素不仅能够激发共同体成员的身份认同感和集体归属情感,构建共享的文化记忆与共识,还能作为情感桥梁,紧密连接各族人民的心,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进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24 年 09 期 v.15 ; 西南民族大学“双一流”项目资助; 四川省社科项目“苏轼文学作品在英语世界的译介研究”(23BS057)阶段性成果
[下载次数: 7,191 ] [被引频次: 1 ] [阅读次数: 224 ] HTML PDF 引用本文
more>>

公告栏

友情链接

引用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MLA格式引文
APA格式引文
检 索 高级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