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 emailalert searchbtn searchbox tablepage yinyongbenwen piczone journalimg journalInfo searchdiv qikanlogo popupnotification gaojisousuo advsearchresultpage gaojisousuocharts
标题 关键词
作者 作者单位
通讯作者 基金
DOI 栏目
摘要
时间范围 -
重 置 检 索   简单检索

文献

排序: 时间 相关度 下载频次 被引频次
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研究

武陵民族走廊红色旅游中的仪式展演与情感记忆

贺诚;曹行;

武陵民族走廊是中国民族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间存续的红色文化不仅承载着革命文化基因,而且充分体现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文化底色,是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生动写照。武陵民族走廊丰富的红色文化在武陵山区屏障与通道兼具的地理环境中孕育产生。当地红色文化旅游中红色文化景区内的红色文化仪式展演具有文化活动与教育形式相结合、娱乐与教育相协调的双重属性,呈现出象征性、规范性、周期性、重复性等多元特质,不仅在价值观教育层面有着重要引导作用,更在建构当代青年情感记忆、民族责任感培养方面意义深远。武陵民族走廊的红色文化旅游通过仪式展演完成了情感记忆空间的营造、情感记忆叙事的表达、情感记忆传播的实现,建构起了赓续红色文化基因的独特情感记忆编码、转码谱系。对武陵民族走廊红色文化旅游进行学术关照,不仅有助于坚定文化自信,讲好红色文化故事,更对实现红色文化资源与民族文化资源的融合创新发展大有裨益。

2025 年 08 期 v.16 ; 湖北省教学改革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文旅创新设计课程体系建构研究”(2021410)阶段性成果
[下载次数: 206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5 ] HTML PDF 引用本文
人类学研究科技人类学专栏

AI“主体”:人工智能对人类自我的挑战与重塑

刘华;

传统主体性理论将自由意志、创造力和社会性视为人类主体的核心特征,但AI技术正在从多个维度动摇这些基础。在决策层面,算法通过推荐系统、路径规划等替代人类判断,压缩了自由意志的空间,形成“算法代理”现象;在创造力层面,AI生成内容使“原创性”和“作者身份”变得模糊;在社会性层面,AI情感陪伴和社交算法重构了人类互动模式。面对AI的冲击,人类主体性需要在三个关键维度上重新建构:首先是将主体性视为技术与社会网络中动态生成的过程,福柯的“主体化”概念和哈拉维的“赛博格”理论为此提供了重要启示;其次是从自主性转向协同能动性,承认人类能动性存在于人机协作中,而非孤立的自决能力;最后是重构责任伦理,建立适应技术复合体的责任分配机制,欧盟《人工智能法案》和“可解释性AI”原则体现了这方面的制度探索。未来的人文主体观需要超越人类中心主义,既承认技术的能动性,又守护人的伦理责任,构建一种开放、关系性与责任型的“后人类人文主义”视角。

2025 年 08 期 v.16 ;
[下载次数: 225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11 ] HTML PDF 引用本文
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研究

入住权:湘黔桂毗邻带民间社会资源配置研究

罗康隆;向娟;

在湘黔桂毗邻带的侗、苗、毛南、仫佬、水、壮等民族的观念中,开基者获得了聚落的入住权,后来者也可以通过“拟血缘化”接纳获得寨籍,进而获得入住权。入住权和资源的拥有与利用密切结合,在此基础上确立起集情感、政治、经济和文化于一体的血缘家族聚落社会复合体。由于国家在场,各民族长期相互共处,其住居空间相互嵌合,形成了聚落社会的复杂关系;但在其复杂关系中各聚落社会共同遵守开基的“入住权”,并与寨籍、族籍相结合,由此界分了各民族聚落资源的所有权、管理权与使用权。随着国家力量在该区域的不断加强,聚落社会的开基入住权融入保甲里邻治理体系之中,成为地方行政管理的有效资源。这种“国家在场”的聚落社会,不仅展现出乡村聚落社会对国家的依靠,而且也表现出“家国同构”的凝聚力与生命力,从而避免了由于聚落资源稀缺而发生争执与纠纷,维护了该区域聚落社会的有序化。

2025 年 08 期 v.16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清代以来湘黔桂边区民族民间戏剧文化交融历程研究”(22BMZ060)阶段性成果
[下载次数: 50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5 ] HTML PDF 引用本文
人类学研究科技人类学专栏

AI“污染”:数智时代的能指变异与所指危机

赵靓;

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深度嵌入社会生产与日常生活,AI“污染”的话语及其相关现象正成为公众关注与学术研究的重要议题。当前讨论主要集中于物质性污染和精神性污染两个维度:前者指大模型训练与内容生成高度依赖能源与硬件资源,产生大量电子废弃物,对生态系统构成系统性威胁;后者表现为生成内容中的数据失真、语义冗余、逻辑紊乱与虚假信息泛滥,干扰社会知识生产,造成公众认知体系混乱。从文学人类学视角观察,AI“污染”是生成式人工智能在信息生成、处理与传播中引发的递归性、结构性扰乱现象,可归纳为模型训练缺陷内生的数据污染、人类无意或有意操控所致的操作污染、基于“数据-信息-知识-智慧”演化链条的认知污染,三者体现从模型内部到外部、数据基础到认知抽象、社会实践到人文反思的逻辑关联。AI“污染”概念的提出,并非否定人工智能的积极潜能,而是面向未来社会的语词预警,以揭示生成式人工智能激发的跨学科知识交汇与多领域认知争鸣,为理解、衡量、评估与治理人机共生语境中的信息链条重构与认知秩序转变提供理论支点与多元视角。

2025 年 08 期 v.16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西南传统民族节日数智转型研究”(24CMZ067);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75批面上资助项目(2024M753707)阶段性成果
[下载次数: 137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4 ] HTML PDF 引用本文

警惕“唯智主义”——对“人工智能”与“人类智慧”的人类学考察

徐新建;

从人类学视野比较“人工智能”与“人类智慧”,可探讨有关智人演化的未来前景。围绕“人工智能”的研究,不仅指涉“人工”和“智能”,还关联人类物种的自我确定、演化历程及未来境遇,因而需要重新评估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与“使命”。梳理从机械工具到数码智能的技术迭代可见,如不重视以人类智慧提升并制约人工智能,本届人类或被替换为芯片主导的“数智物种”,为此亟需在算法至上潮流中警惕“唯智主义”。通过勾画由算据、算法和算力合成、同时受算因与算果驱动和制约的巨型数智框架,可见“唯智主义”的危险在于将世界计算(机)化,让万物——包括人类在内都纳入数智框架之中,并且全都化简为由后台支配的程序与界面、客户与终端。未来前景取决于本届人类的最终选择:造人还是造机器?“造”的意涵包括制造、改造和重造;造的结果则受制于人机关联,有待“人工智能”与“人类智慧”的互补兼容,以及“数智物种”与“本届人类”的心-芯对应、制约共生,继而创建碳硅互补的“慧智能”。

2025 年 08 期 v.16 ;
[下载次数: 75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5 ] HTML PDF 引用本文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云南边疆民族地区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的困境及路径

姜燕;杨淋琳;

全面提升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的广度与深度,是“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途径。云南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地处边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面临搬迁社区语言适应与民族地区语言学习的双重困境。具体而言,语言适应难题表现为:语言环境改变增加就业难度、居民对民族语言传承与普通话提升的平衡心存顾虑、通用语言文字水平偏低且使用场景有限;语言学习困难则体现为:学习动力不足、障碍较多、机会匮乏。调查显示,上述困境由多重因素共同导致:客观层面包括外部环境限制、政策宣传落实覆盖不全面、推广对象时间与精力有限等;主观层面则涉及认知水平不足、自我驱动力欠缺、存在“厌学”心理等。针对这些问题,可从两方面提出策略:宏观调控层面,需加大宣传动员、分批分类推广培训、推行“职业技能+普通话”融合模式;微观调动层面,应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参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鼓励不同群体积极投入推广工作。

2025 年 08 期 v.16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西部和边疆地区项目“国家战略视野下中缅边境语言安全问题评估及应对策略研究”(24XJC740003); 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云南多民族易地扶贫搬迁社区普通话推广路径研究”(QN202229); 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新时代西畴精神引领下空心乡村困境与振兴路径研究”(2024Y559)阶段性成果
[下载次数: 247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86 ] HTML PDF 引用本文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3年版入编通知

<正>《民族学刊》主编先生/女士:我们谨此郑重通知:依据文献计量学的原理和方法,经研究人员对相关文献的检索、统计和分析,以及学科专家评审,贵刊《民族学刊》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3年版(即第10版)之民族学、文化人类学类的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3年版从2021年10月开始研究,研究工作由北京大学图书馆主持,共32个单位的148位专家和工作人员参加了本项研究工作,全国各地9473位学科专家参加了核心期刊表的评审工作。经过定量筛选和专家定性评审,从我国正在出版的中文期刊中评选出1987种核心期刊。

2025 年 08 期 v.16 ;
[下载次数: 4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5 ] HTML PDF 引用本文
人类学研究科技人类学专栏

数字人文背景下关于Al热词的反思与分析

徐新建;

<正>在网络时空、虚拟现实、数码化身等新型人造物涌现冲击的数智时代,聚焦于追问什么“使人成人”(或“非人”)的人类学开始关注智人物种在高科技革命影响下的处境及命运。如今,人工智能模型的出现大幅度改变了人类成员的社会实践和认知范型,然而面对于AI技术变化迅猛的现实又存在着认知不一的情景。国内权威媒体发表专文指出人工智能将对全社会产生深远影响,强调要把加速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的问题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来认识。

2025 年 08 期 v.16 ;
[下载次数: 123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4 ] HTML PDF 引用本文
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研究

“横断走廊”:民族文化与族群地理的有机整合

郭天真;

“横断走廊”这一论说由“藏彝走廊”延伸而来。“横断”表示地理上与横断山脉重叠的自然地带。“走廊”代表该区域独特的民族文化构成。“生态众多、民族多样、山谷深切、纵横交错”,这些特点涵盖了“横断走廊”的自然层面和人文层面。从学术词语的演变历程看,“横断走廊”的使用源自对“民族走廊”与“藏彝走廊”的整合和扩展。“民族走廊”与“藏彝走廊”是学者们在长期的民族工作中提炼形成的概念和术语,费孝通先生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相较“藏彝走廊”,“横断走廊”不再受限于特定族群的命名方式,而是依托自然地理特征,从而能在民族文化和族群地理上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族群地理”和“生态史学”为“横断走廊”提供理论支撑。而从整个中国大的格局来看,横断走廊还与同为走廊类别的河西走廊、岭南走廊形成对称和逻辑关联,也有助于推进西南区域研究。横断走廊富有历史、地理、人文价值,通过横断走廊可看西南,观中国,认识多元的中国,与世界联通。

2025 年 08 期 v.16 ;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基地十三五规划重大项目“西南多民族生死观与民俗考察研究”(17JJD730002)阶段性成果
[下载次数: 83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4 ] HTML PDF 引用本文
人类学研究科技人类学专栏

AI“交互”:由碳基智能向硅基智能的交织演化

黎学锐;

AI“交互”是指人类与智能体以及智能体内部之间通过交流互动或信息传递实现双向沟通与协作的过程。首先,围绕AI“交互”在数智时代的演化路径展开系统探讨,提出AI交互经历了“人机交互”“人智交互”并正迈向“智智交互”的发展阶段。在人机交互阶段,智能体主要作为被动响应的工具;而数智时代的人智交互则标志着具身智能体具备了多模态感知、自主学习与协作能力,正在由“辅助工具”转变为“合作伙伴”;强人工智能将推动智智交互的实现,智能体之间具备处理复杂现实问题的能力,进而重塑人与机器的共生关系。其次,以AI在舞台演艺、自动驾驶等领域的实际应用为例,揭示AI“交互”的技术演进与现实场景融合。最后,提出AI技术指数式发展的同时,伦理约束严重滞后,若不加规范,未来可能陷入硅基智能对碳基人类的主宰困境。为此,亟须构建以人类价值为核心的伦理治理体系,引导AI技术发展服务于人类福祉。

2025 年 08 期 v.16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民族文学经典中的红色文化传承研究”(23ZD291)阶段性成果
[下载次数: 87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9 ] HTML PDF 引用本文
1 2 3 4 5 6 7 8 .... 下一页 尾页

引用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MLA格式引文
APA格式引文
检 索 高级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