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排行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逻辑、现实基础和实践路径
张伦阳;王伟;科学研判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客观现状,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民族工作的主线,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我国民族关系长远发展所制定的战略规划。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凝心聚力之效,意蕴是丰富而多维的:其理论逻辑在于,对历史的继承和发展是历史意蕴,"五个认同"是核心内容,服务"两个大局"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价值导向;其现实基础在于,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提供了物质基础,从"自在""自觉"到"自强"是其精神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提供了政治保障,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结构是其社会基础;最后,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共享繁荣发展的经济体、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其实践路径。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背景下的中华民族认同与民族主义的应对
彭福荣;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全国各族人民一条心投入疫情防控,进一步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再一次感受了中华民族灾难治理传统和独特制度优势,又一度激发了中华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再一次凝聚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上。但治理体系能力不完善、舆论宣教引导不充分、国际反应的心理预期和实际状况不对称,可能诱发民族主义情绪,必须防范其非理性化发展和表达。因此,在爱国主义旗帜下,深入有效地推进疫情防控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世界持久和平、繁荣发展的重要意义。
文化认同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崔榕;赵智娜;文化认同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中华文化认同是整合、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大力量。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的历程中,各民族文化认同得以萌发并日益浓厚,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的主线。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过程中,各民族共同守望和传承中华文化,中华文化认同得到了巩固和增强,并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思想基础、精神动力和整合机制。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应当紧紧围绕增强各民族中华文化认同来展开,促进各民族强化中华文化符号认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增强中华民族历史记忆,促进中华文化仪式的传承与创新,更好地发挥其社会团结的强大作用。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概念构成、内涵特质及铸牢举措
丹珠昂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为社会稳定发展凝心聚力的重要举措,很有必要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概念构成与内涵特质进行深入剖析,进行采取相应的铸牢举措。在概念构成方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由"中华民族"、"意识"和"共同体"三个名词组合而成,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概念认识应当从这三个名词的概念上进行综合性把握。在内涵特质方面,"共同性"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属性,以对家园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发展共同体、价值共同体所形成的看法为指向。在工作举措方面,要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面向目标任务、抓住主线、深入研究和解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方法论问题。
少数民族歌谣体现的中华文化认同——以《歌谣》《广西特种部族歌谣集》为中心
魏清光;李跃平;歌谣既是建构民族记忆的重要方式,也是承载民族记忆的重要载体。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少数民族歌谣的搜集整理工作把民间的口头文学整理为书面文学,发挥了赓续中华文脉、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本文以《歌谣》《广西特种部族歌谣集》为中心,梳理这一时期搜集整理的少数民族歌谣,发现各民族歌谣交往交流交融的基础是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交往交流交融有利于各民族歌谣对中华文化的接受、吸收,丰富自身文化内涵,不断交融发展。优美的民间传说、杰出的历史人物、引人入胜的文学名著、中华传统美德、开放包容的儒家思想等,为各族人民所喜爱、认同,并融入歌谣之中,成为多姿多彩的各民族共有共享的文化符号。这些共享的中华文化元素不仅能够激发共同体成员的身份认同感和集体归属情感,构建共享的文化记忆与共识,还能作为情感桥梁,紧密连接各族人民的心,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进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逻辑关联——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体会
高永久;冯辉;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在现代国家建构视角下,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和中国式现代化表现为互相促成的逻辑关联和功能关系,分别发挥支撑与指向的功能作用,统一于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条件。多元一体的结构格局建设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政治和文明两方面的显著优势;团结统一的内部秩序建设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安全保障,有助于避免认同危机、防范化解风险隐患;命运与共的共同愿景建设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实践动力。中国式现代化是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发展指向,在性质指向上要求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内容指向上要求开展与“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相适应的内容建设;在价值指向上要求以“自由人的联合体”为远大理想和价值追求,努力促进各族人民的全面发展。维系并深化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逻辑关联,要重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联系纽带作用。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境遇与实现路径
李坤;文化代表着整个民族的集体品格,既是民族共同体的灵魂,也是一个民族最基本、最持久的塑造力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本质上是一种文化构建的实践活动,中华民族共同的民族文化叙事、共同的民族文化基因、共同的民族文化情感赋予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刻的文化内涵。当今,经济全球化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构成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双重文化语境。在这一背景下,全球性人口流动、敌对势力渗透、文化相对主义思潮等给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带来了严峻挑战;同时,全球多元文化碰撞融合、我国国际影响力提升以及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机遇。对此,我们要在全球视域下明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坐标,坚持民族文化平等、民族文化交融、民族文化合作的价值导向,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承载主体、文化传播主体、文化认同主体和文化创造主体,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持续的文化动能。
民族地区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协同共进路径
石琳;坚定不移地在民族地区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全面提升其推广力度、普及程度和规范水平,是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环节。本文由语言的工具和文化功能、经济和社会价值阐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共同语言环境所具备的重大意义,分析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的现状,提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深化的策略,后扶贫攻坚时期应将语言扶贫事业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持续推进民族地区的“精准推普”工作,充分释放推普典型和示范基地的引领力,积极动员各级力量以助力推普攻坚行动,从而实现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协同共进。
人类学仪式研究的理论学派述论
彭文斌;郭建勋;仪式是作为学科的人类学界定自己的一大支柱,长期以来吸引了学人们广泛的兴趣。由于仪式文化现象的多维性与复杂性,学界对仪式的研究一直众说纷纭,神话-仪式学派、心理学派、结构-功能学派、现象学派、实践-表演学派等应运而生,从不同的角度对仪式进行阐释。本文根据近年来海内外的相关成果,对仪式研究的诸种学术取向作一简略梳理。
公共文化服务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李烨鑫;学界对“共同体”的研究从关注具有某种群体性特征的有形共同体逐步过渡到关注精神层面的无形共同体。无形共同体更为看重的是共同体意识。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国历史和现实出发,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是要培养中国公民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而认同感是联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桥梁。我国早已建立起了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国家治理的基础设施,它具有公共性,可以营造公共领域,形成培育共同体意识的舆论环境;它具有广泛的参与性,可以彰显中国公民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主体性;它具有共享性,可以增强人们对共同体的认同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充分利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等存量治理设施,并对这些设施进行适当调适,使其形成新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