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民族大学;
自2010年中央提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以来,学界产出了大量研究成果。为全面梳理15年以来的研究进展,本文运用文献计量分析与文献综述相结合的方式对其核心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总结。结果表明:(1)发文量持续增长,研究力量集中在民族类期刊、京津地区和西部地区的民族类高校以及具有历史学和法学背景的研究群体中,合作模式多为内部合作或独立研究。(2)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大一统理念及其实践、我国特色民族理论政策是思想渊源;从不同理论视角分析各自内涵及其内在关系是解读整体内涵的方式;促进民族团结进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价值意义;区域视角、民族关系视角、史料史实视角是梳理实践经验的维度;推进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促进旅游发展、强化文化载体建设、拓展网络空间应用是具体实现路径。(3)基于研究力量分布集中且合作分散、研究主题多向度拓展仍不足,本领域未来应构建多元开放协同的研究环境,并加强多向度拓展研究。
48 | 0 | 2 |
下载次数 | 被引频次 | 阅读次数 |
[1]胡锦涛.紧抓发展和稳定两件大事[N].新华每日电讯,2010-01-23.
[2]2023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研究热点[N].光明日报,2023-12-29 (11).
[3]陈悦,陈超美,刘则渊,等.Cite Space知识图谱的方法论功能[J].科学学研究,2015,33(02):242-253.
[4]麻国庆,关凯,施爱东,等.多学科聚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笔谈一)[J].西北民族研究,2020,(02):5-17.
[5]高永久,赵志远.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J].思想战线,2021,47(01):61-70.
[6]杨须爱.马克思主义民族融合理论在新中国的发展及“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出的思想轨迹[J].民族研究,2016,(01):1-13+123.
[7]曹爱军.中华民族共同体视野中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J].广西民族研究,2019,(03):1-9.
[8]李静,于晋海.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及其心理机制研究[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56(03):91-98.
[9]陈宗荣,张云,格桑卓玛,等.关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学理思考[J].中国藏学,2021,(01):16-26.
[10]方素梅.中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经验与现代启示[J].青海民族研究,2023,34(04):56-66.
[11]彭勇.明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论略[J].江汉论坛,2023,(09):96-98.
[12]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132-139.
[13]王军,钟观福.政治现代化视野中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析论[J].西北民族研究,2023,(03):14-25.
[14]胡鞍钢,胡联合.第二代民族政策:促进民族交融一体和繁荣一体[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2(05):1-12+110.
[15]金炳镐,肖锐,毕跃光.论民族交流交往交融[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2(01):66-69.
[16]王希恩.民族的融合、交融及互嵌[J].学术界,2016,(04):33-44+324.
[17]郝亚明.西方群际接触理论研究及启示[J].民族研究,2015,(03):13-24+123.
[18]杜娟.从文化涵化视角看我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37(06):51-56.
[19]高永久,杨龙文.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视域下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概念内涵与逻辑依循[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4(04):13-21.
[20]郝亚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角下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9,40(03):9-13.
[21]马瑞雪,李建军,周普元,李蕾.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0(02):35-46.
[22]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3-10-29(01).
[23]郝亚明.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目标,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N].中国民族报,2019-03-22(08).
[24]唐鸣,伍永辉.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四维阐析[J].贵州民族研究,2024,45(04):47-54.
[25]郝亚明.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建设的五大基础路径[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20,41(05):1-6.
[26]陈纪,蒋子越.增进共同性:新时代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再思考[J].西北民族研究,2024,(03):128-140.
[27]何星亮.民族交往交流促进中华民族复兴[N].人民日报,2017-7-28.
[28]罗彩娟.1949年以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加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践与启示[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38(04):23-30.
[29]廖海亚,何洁.新时期四川藏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路径与经验探析[J].中国藏学,2020,(02):28-36.
[30]祁进玉,王春艳.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践与经验——基于内蒙古恩和俄罗斯族民族乡的个案研究[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23,(04):38-46.
[31]袁丽红.平地瑶与汉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南岭走廊民族关系研究之一[J].广西民族研究,2018,(04):156-164.
[32]段丽波,龙佳.交往交流交融:明代哈尼族与汉族关系述论[J].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39(02):34-47.
[33]段丽波,杨泽宇.竞合与同存:唐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西南图景”——以南诏与唐朝、吐蕃博弈关系为中心的讨论[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46(03):58-68.
[34]徐灿,丁晓昌.文书视域下清代西南地区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23,44(06):192-198.
[35]黄尚文,张荣军.明代贵州府志所见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与逻辑[J].贵州民族研究,2023,44(04):200-205.
[36]霍巍,祝铭.从近年新见吐蕃金银器看青藏高原多民族的交流与融合[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8(04):14-23.
[37]刘洋,杨文炯.从共享的图像透视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内在机制——以甘肃岷县神案为例[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50(04):89-99.
[38]李天顺,李俊清.茶马互市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述论[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22,(01):35-40.
[39]何雄浪,沈艺璐.文化视角下茶马古道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研究[J].民族学刊,2024,15(10):54-65+152.
[40]郝彧.流动与重构:南方丝绸之路上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4,45(08):71-78.
[41]石硕.多民族相处之道:藏彝走廊民族交往的经验与智慧[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50(02):57-64.
[42]崔明德,王硕.中国古代和亲与各民族经济的相互依存[J].民族学刊,2023,14(04):44-52+139.
[43]崔明德,王硕.中国古代和亲与各民族文化的兼收并蓄[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43(03):103-111+185.
[44]杨娅.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视域下的唐蕃和亲影响[J].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44(04):31-36+44+154.
[45]杜娟.从族际通婚看民族交融与发展[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38(06):17-20.
[46]玉璐.南岭走廊上的族际通婚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南岭走廊过山瑶招郎入赘婚研究之一[J].广西民族研究,2023,(01):117-124.
[47]唐晓涛,王丹.明代以来广西府江流域的民族迁徙与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J].民族研究,2023,(04):94-105+137-138.
[48]祁进玉,张瀚丹.人口流动与河西走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以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为例[J].西北民族研究,2023,(03):121-133.
[49]郝亚明.民族互嵌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内在逻辑[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39(03):8-12.
[50]马晓玲.关于城市“民族互嵌式”社区的内涵思考[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36(01):15-19.
[51]杨鹍飞.民族互嵌型社区建设的特征及定位[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6(04):21-28.
[52]孙嫱.维吾尔族和汉族互嵌社区建设:南阳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个案研究[J].民族研究,2020,(02):17-26+141.
[53]罗强强.多民族互嵌社区再造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基于云南省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的个案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46(02):56-64.
[54]新华社.三部门实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EB/OL].(2022-06-28)[2025-02-23].https://www.gov.cn/xinwen/2022-06/28/content_5698069.htm.
[55]温士贤.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价值内涵、内在动力与践行路径[J].贵州民族研究,2023,44(05):103-109.
[56]孙九霞,周明迈向新有机团结:旅游发展驱动各民族“三交”[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51(02):5-14.
[57]严庆,张建兰.从西江千户苗寨看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以空间生产的视角[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41(05):35-44.
[58]李军,钟成龙.文旅融合促进藏羌彝走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逻辑理路与实践进路[J].民族学刊,2024,15(06):109-118+141.
[59]杨明月,许建英.民宿促进民族地区交往交流交融的价值与路径[J].旅游学刊,2022,37(12):10-12.
[60]汤夺先,王雯雯.节日表达与文化共生:节日促进散杂居地区民族乡村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50(01):39-47.
[61]罗彩娟,蓝尉铭.以节为媒: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新机制——以广西布努瑶祝著节为例[J].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0(03):144-153.
[62]罗彩娟,关琦宇.“月也”作媒:三江侗族自治县晒江村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践研究系列之一[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50(01):65-72.
[63]朱正斌,于丹.互动仪式视域下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情感逻辑——基于“吃相思”民俗的田野调查[J].广西民族研究,2024,(03):138-146.
[64]王延中,章昌平.新时代民族工作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6(05):15-27.
[65]张立辉,赵野春,许华峰.网络空间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新途径的思考[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7,(05):14-17.
[66]贾兴荣,马惠兰.短视频推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变革研究——基于社会记忆的视角[J].民族学论丛,2024,(04):14-21.
[67]黄丽娜.“三交”在云端:短视频空间生产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数字化实践[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4,45(08):148-155.
[68]田钒平,张耀.算法权力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影响及其规制[J].西北民族研究,2022,(02):50-62.
[69]彭勇.试论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研究的路径和方法[J].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2023,(04):61-76+171.
[70]崔明德.观察研究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的维度与层面[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4,44(08):67-77+184.
基本信息:
DOI:
中图分类号:D633;C95;G122;G353.1
引用信息:
[1]郝晓丽,王国勇.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研究进展与未来展望[J].民族学刊,2025,16(04):89-102+154.
基金信息: